第三十七条 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审计署、相关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应当根据职责和分工,建立覆盖资金管理使用全过程的资金监督机制。
这些诺奖级重大成果是如何产出的?中间有哪些趣事?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在日前举行的2021中关村论坛上,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亲临现场,以重大研究成果的发现离不开开放的基础科学为题,进行了分享。同时,科学研究不能有太多的官僚。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迈克尔莱维特作报告。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一个科学发现,就像是中彩票一样,很难按照计划走,很难预测。科研不要害怕犯错,科学研究不犯错,就不可能做出成果。
此外,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医学研究委员会,在过去的60年时间里,拥有了26名诺奖得主。我们需要小的团队,大概5个人左右的小团队,那些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不会工作在20个人的团队。这是不少化学家的心里话。
不满足与高标准 《中国科学报》:你与两位科学家有哪些交流? 周其林:2006年和2019年,我曾两次邀请本杰明李斯特访问南开大学并作了学术报告。目前国内还有很多化学家在做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小分子催化剂。他们的获奖,对有机化学、特别是有机合成领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说明这个领域非常重要,希望有更多聪明的年轻人从事这个领域。因此临床上要求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分子尽量是纯粹的左旋异构体。
《中国科学报》:麦克米伦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左智伟:2013年到2015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麦克米伦教授课题组做博士后。2001年,不对称催化氢化和氧化反应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他们是用手性金属催化剂。
实际上,我国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开展得也很早,并做出了很大贡献。近年来,我国在高水平论文发表上,尤其是小分子催化剂领域,可以说是与国际一流水平齐头并进,但原创性和前瞻性工作还有待加强。2014年麦克米伦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做报告。我认为他们是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这次获奖的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是他们很早的工作了,近年来他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有机化学反应,例如大卫麦克米伦在有机光化学方面又有很多发现。
他还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人,如果学生遇到一些实际困难,他知道后就会给予帮助。时隔20年之后,手性催化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足以证实这一领域在当今化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李斯特曾受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林邀请,两次到南开大学作报告,并两次入住了天津的同一家宾馆。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周其林:催化剂被称为化学家的基本工具,他们二人在不对称有机小分子催化领域是先驱,他们的方法在手性化合物合成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
不对称催化能够特异性得到左旋的分子,从绿色化学的角度,理想情况下可以实现原料分子近100%的利用,这就是不对称催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科学报》:在你看来我国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化学强国?中国的诺贝尔奖何时可能出现?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熊仁根:我们国家是一个化学大国,也在稳步走向化学强国。
我和大卫麦克米伦曾在上海的国际学术会议相识,并在中国台湾共同做过一次巡回学术讲座,有很多交流。德国科学家本杰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国科学家大卫麦克米伦(David W.C. MacMillan)成为新科诺奖得主,原因是他们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工作。
至此,不对称催化领域发展迅猛。这俩诺奖得主很会享受 作者 | 高雅丽 冯丽妃 田瑞颖 今年纯化学领域终于争了一口气。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主要采用的催化模式是以金属催化中心和手性配体组合,这一系列非常重要的不对称反应与医药和工业紧密联系。2006年(上)和2019年,受周其林邀请,本杰明李斯特到南开大学作报告,并两次入住天津同一家宾馆。比如当时我回国找工作面试时,他主动帮我联系了院系的负责人,而且写了一封非常详细的推荐信。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张翼:如果把有机合成看作是化学的王冠,那么不对称催化(手性催化)就是王冠上的明珠。
就获得诺贝尔奖,我个人有三点建议仅供参考。在他的印象中,麦克米伦是一位喜欢打高尔夫、享受美好生活和化学的科学家。
他们不会一直守着自己的领域,而是不断尝试新的突破,这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科学家品质。化学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科学报》: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不对称催化氢化和氧化反应研究,时隔20年后,诺贝尔化学奖再次聚焦手性催化。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宇:各国科学家在发展新型有机小分子催化剂、拓展催化反应类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前瞻性成果,推动了合成化学、手性催化、药物化学和材料化学等领域的发展。实际上,经过10年、20年的努力,我国在很多化学领域已经比较强。
《中国科学报》: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研究的重要性和亮点有哪些? 张书宇:今年的亮点是有机小分子催化,催化中心区别于以往的金属中心催化模式,采用绿色及环境友好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充分利用氧、氮、硫、磷等非金属原子的配位和成键特性实现手性传递。基础研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粹自然规律发现,目前还看不到应用,另一种不仅有科学意义还有应用价值。手性酮催化烯烃的环氧化反应是早期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的代表之一,杨丹和史一安等分别作出了出色的工作。在人体中,绝大多数的生物活性分子比如氨基酸等都是手性的。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49分许,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这次获奖的不对称有机催化是不含金属的,在应用方面的好处是更加便宜和环保。
其次,科学研究需要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比如有机反应核心的内容一般通过图片表示,他对结构式图片的制作有着严格的模版要求,譬如最简单的一个甲基基团,一般不作标注也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但他会要求必须得把甲基团以CH3标示出来,以最规范的格式结尾。
最后,我们需要有10年甘坐冷板凳,认认真真做学问的心态。作者:高雅丽 冯丽妃 田瑞颖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1/10/7 9:05:08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吃红烧肉、打高尔夫、品葡萄酒。
不过我们需要看到,科学的竞争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别忘了我们在努力、在前进,别人也是一样。最后,我们要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相关阅读 | 刚刚,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首先,我们要多开展原创性的工作,真正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但获得诺贝尔奖是有一个周期的,比如用10年把原创的东西做出来,还要经过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验证。而合成药物时,普通的方案往往得到的是消旋体(左旋右旋各一半),这就需要通过手性拆分再得到单纯的左旋异构体,这样既增加了额外工作,也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别研究员张书宇:手性化学及不对称催化是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有机化学领域最重要、最活跃的研究内容之一。
我在他组里从事研究的时候,他的工作实际上已经进入到第二代版本,也就是现在业界认为他有可能再得一次诺贝尔奖的工作光催化。图片来源:周其林 他还曾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作报告,该所研究员游书力清楚记得,他喜欢红烧肉,每次来所里吃饭必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